知识主导能力驱动的应用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
1 引 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教育部于1998年在原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融合信息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一个新兴理科本科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在国内高校长期的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理科办学思想,专业培养过于重视对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培养模式与办学思想与数学类的其它本科专业相重叠,专业特色不突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无法胜任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1].有鉴于此,胡焱,等[2-5]提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专业培养中一方面要重视对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要拓宽专业适用范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金祝年等[6]则认为应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将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的成果反哺于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郭建如等[7]发现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正相关性最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和校企合作水平相关性最大,因此在进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时,在专任教师的知识与教学水平、专业的校企合作培养两个方面加大力度.
景德镇陶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始建于1999年,2004年获批成为江西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在近二十年的信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中,始终强调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8-9],通过不断研究、改革和完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最终形成了“知识主导,能力驱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能力驱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实施以满足社会需求,适应云计算、大数据时代需要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从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专业能力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及专业培养实践成效等方面具体阐述我校进行“知识主导,能力驱动”的创新应用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实践所采取的措施与获得的成果.
2 “知识主导,能力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为贯彻国务院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2015年的江西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教育系统继续深化改革仍是江西教育工作主旋律,并确定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等10所本科高校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如何在专业培养与办学实践中突显专业培养的应用特征就成了上述试点高校的本科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为此,景德镇陶瓷大学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专业建设与培养计划修订工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立了一支由专业研究方向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科领域相吻合的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建设研究团队.首先对我校自1999年以来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成果与不足进行总结,形成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总结报告;其次,通过对校友、就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情况开展以问卷调查和校友座谈为主的专业需求调研,收集到了社会及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报告;第三,积极到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进行考查调研,参考借鉴他们的专业培养模式与办学经验,尤其是他们对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各项措施与办法,形成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调研报告.
在综合上述三类专业调研活动取得的成果、经验、需求及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我校的行业特色,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以“知识主导,能力驱动”为中心的应用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本专业应制订以软件编程能力(P)、数据分析处理能力(A)、数值分析与计算能力(C)、数学模型分析能力(M)四种专业能力为核心,由专业能力倒推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学科领域,最终构建行之有效的能力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能力驱动的专业教学模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专业培养方向,贯彻“知识主导,能力驱动”的专业办学思路,形成以图形图像处理、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现代统计学、陶瓷行业信息化服务为主要研究领域,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数据统计及分析的理论、方法及技术,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于数据统计及分析、行业信息化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创新能力,能从事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应用软件研发、大数据统计分析、基于计算智能的辅助决策等工作,可胜任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辅助决策、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