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院士高考回忆录 | 周向宇:通往数学家之路,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院)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路上,东侧紧挨着繁华的中关村东路,但那些热闹仿佛都与周向宇无关。在他的办公室里,近一人高的文献、书籍将办公桌围得满满当当,隔开了外界的喧哗,辟出一方让他可以“遁入”数学世界的宁静小天地。

生活中的他则亲切而随和,在数学研究之外,还喜欢国学、历史,他的笔下可不只有数学公式,办公室里随处摞着的宣纸上,满是他练字的痕迹。

在周向宇看来,高考虽然重要,但并非人生的终点与全部,有明确的目标并愿为之付出努力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而挫折恰恰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作为老师,在和学生讨论时,周向宇总是很严格、甚至有些严厉。“如果我带的学生哪一步说错了或者哪个问题说得不对,我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对他而言,倦怠与糊弄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新京报:你在研究生阶段师从陆启铿院士,据说他对学生很严格,一般不会表扬自己的学生,当时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

16岁考入湘潭大学数学系;1985年,从湘潭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周向宇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30多年来,他从未离开过数学领域,用他的话说“一直在勇攀科学的高峰”,而这也是他读初中时便定下的目标。

图为周向宇与母亲在湘潭大学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我也很重视锻炼,从读中学开始,每天早晨上学前先跑步,跑半小时左右。锻炼的习惯也是受到了“毛选”的影响,因为大家都经历过艰苦的斗争环境,对身体的要求很高,而且我也认识到,好的学习也需要好的身体。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读大学、读研究生。现在退化了,晚上就只散步了(笑)。

周向宇: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讲,不能因为高考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圈住了,高考失利不但没有击垮我,还鼓励了我。我觉得不应该使年轻人把压力集中在高考上。

周向宇:读大学时,能感受到老师们对学生很重视,像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梁国鼎,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精力充沛,经常到学生宿舍和我们一起下象棋,有时还和我们这些小伙子掰手腕,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初中时被科学家的故事吸引,立志研究数学

周向宇,1965年3月出生于湖南郴州,湖南洞口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在采访中,周向宇多次提到,从小就养成的“独立思考”“自主思考”习惯,让他在做研究中能够从容应对。

所有人都冲着把学校办好的目标努力,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的共识,那就是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这很了不起,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之间没有攀比,而是互相激励。

“我从小就喜欢自己思考问题,即使正确答案就摆在旁边,我也不看,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题。有时候对答案,还会发现我的解法、思路更好。”言语中,能感受到周向宇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严谨与踏实,对数学的痴迷,对做学问的执著。

周向宇:我小时候比较贪玩,读小学高年级以后才开始安安静静地学习。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社会倡导看《毛泽东选集》,我五年级时就读完了“毛选”,我读了其中的每一篇,还写了心得体会。“毛选”给我的重要影响比如有“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即不要害怕困难,心中要有目标,重视如何克服困难,这对我是有促进作用的。去年我们小学同学聚会,大家还提到,当时班主任老师拿我的心得体会当做范文给全班念,表扬我写得不错。(笑)

新京报:和现在的孩子相比,你小时候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不一样?

周向宇: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正读初中,全国都在宣传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简称“数学所”)的华罗庚先生、陈景润先生等科学家,鼓励我们勇攀科学的高峰。我记得当时一份报纸上整版刊发了一篇关于陈景润先生挑战“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那篇文章我认认真真看完了。 后来,湖南省郴州市第一次举行全市的数学比赛,我作为初中组的学生参加比赛,很荣幸拿了第一名。因为是第一次举办比赛,市里很重视,市中心、十字路口,到处都张贴着光荣榜,给了我很大鼓励,感觉做数学很光荣。那时,我就有了明确的规划,报考知名大学的数学系,到中科院数学所读研究生、做数学研究。